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Reaching Out

維持社交拓展的重要性

今天想來講一個我自己覺得很重要的話題 — 擴展社交範圍與舒適圈。

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社交,有些人社恐,有些人覺得社交虛假、有不好的經驗。特別是已經有固定朋友圈的人,或是沒有社交或是工作需求的人,就不需要出去認識新朋友。我完全理解,有一段時間,我覺得我有剛好的朋友數量,我甚至一個新人都不想認識。

後來當然證明我錯了。

而現在,每當有人非常自信地跟我說他不想再擴展自己的社交圈的時候,我心裡多少還是會有點感觸的。這種自信能維持多久呢?

非常有趣的是,最近這兩年我感受到擴展生活圈可能會變得比以前更重要,下面是我個人的解釋,可以分成兩個層面去理解。

A) 社交的本質:

  1. 擴展生活圈本來就對個人提升有幫助,去尋找自己喜歡什麼,特長有什麼。
  2. 即使目前的生活圈非常完美,也難料是否會有突然的變化。情感關係的變化、工作場合的變化,有時變化難以預測,交友也是一樣,別把話說得太死。
  3. 跟其他人相處,是接觸與理解到自己以外的思維的最佳途徑。當我們長期跟類似背景的朋友相處後,可能產生一些既有固定的價值觀,不論自己喜不喜歡,都可能會覺得「世界就是這樣」。但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但大家常常忽略的事實:「世界並不都是這樣」,隨便換一個文化甚至群體,這個「世界」可能都會被顛覆。
  4. 保持正向與健康的心態。當然有人更喜歡負負得正或是惺惺相惜。不管如何,定期與人類接觸還是對穩定健康的心態有幫助。

B) 環境的加速變動:

  1. AI的崛起 — 可能會讓人的本質與價值變得更為重要。AI無法取代的資源會變得更珍貴,比如說人跟人之間的真實互動、自己真實的意見與聲音。相反的,用工作來定義自己就變得更有危機,因為有太多工作是AI能取代掉的。拿掉專業與職稱,有多少人會有認同危機呢?追求生活的快樂與本質,變得更直觀與重要 — 普通的能力與技能或許根本趕不上AI。
  2. 產業的變動 — 越來越多人推廣並加入Influencer或是自由業,GenZ 與 Gen Alpha的到來,YOLO的生活態度,都讓趨勢更推往尋求自由的工作型態,以及「快樂」還有「體驗」。從前,我們都知道工作與賺錢的目標是生活,也知道很少人在最終的日子後悔「工作太少」,都是後悔沒有享受到足夠的生活,卻很難實踐提早重視生活。但隨著時代的演進,越來越多人互相提醒這件事,我們必須隨時注意自自己的生活。
  3. 全球化的資訊流通 — 雖然自由派與保守派的拉鋸戰一直都在,也會持續拉鋸,就算有少數地區因為政治原因封鎖外地資訊,大部分的地區還是會因為自媒體與Influencer以及AI等科技,加速資訊流通的傳遞。資訊流通最終會變成一種心態上的轉變,讓人接觸到自己原本價值觀以外的思維,可能導致自我懷疑、認同危機、與價值觀的重建與選擇。

這些環境因素會導致個人如何的結果,我們並無法預測,但可以確定的是改變的步伐會比以往更快。或許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可能還沒有感覺,但這趨勢我自己是覺得很明顯了。環境的變動讓人更容易接觸到原本以外的社交圈與思維,甚至「被動」被改變。

價值體系的改變可以是讓人豁然一新,發現新天地,了解原本以為是自己怪怪的思維,在另一個環境裡在普遍不過。但也可能讓人突然改覺到難以負荷,無法接受,老實說我有幸在開始工作之前就burn out過一次,就是因為價值體系的變化過大,這種心態的變化甚至可以是在一瞬之間,非常不舒服,但我也從中學到許多。

同樣的,改變心態後看到的世界也可以完全不同,就像世界是一本開放給所有人的書,你的眼光決定自己會看到的章節。

「有些人25歲就死了,但是要75歲才埋葬。」

以前我覺得這句話太對了,但現在我覺得可能它很快會被顛覆,因為快速變動的世界不再給人安穩安逸安定重複50年的機會。沒有職業可以重複50年,也沒有思維能固定50年。

「在未來,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。」

同樣地,這個未來正在加速到來,即使你並不想成名不想紅,可能也會變成影響他人的一個節點,或許是轉發了影片或是文章,或是介紹了哪個聚會裡的朋友,都可能是造成改變的因素。

在這種快速變動的環境下,保持心態的穩定與接受新事物的彈性變得更重要,穩定的心態是對應變化最好的能力。環境的變化帶來了許多風險與機會,甚至更大的風險是不去冒險,或是情緒上不接受環境的改變。

最後夾帶一個業配:理解到這種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趨勢與重要性後,我有了ViBanana這個想法,無理頭的名字,讓更多小人物的熱情被看見。

--

--

California Meditation
California Meditation

Written by California Meditation

#siliconvalley #LA #traveler #taiwan #ideas #bayarea #cultures #identitycrisis 希望有天可以寫完長篇小說,可是寫一個人物專訪就暫停。

No responses yet